園林工程從設計到施工都著眼于完工后的景觀效果,總目標是為動植物創造良好的生存環境,創造園林式的綠化空間。現在園林工程的規模日趨大型化,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將園林工程分成若干部分,分別委托給不同單位建造,因此在工程銜接及施工配合上常常存在問題。另外由于某些工程的特殊需要,植物在非栽植季節栽植的情況經常發生。目前,居住區園林綠化的水平已經成為商品房檔次高低評比的重要標準之一,也成為房地產商進行產品宣傳,提高經濟效益的必要因素。盡管許多居住區建設者不惜用高價對居住區進行“包裝”,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居住區綠化設計中總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點。這些問題主要是:
一、綠化用地或綠化率“縮水”
這是現在房地產業存在的一個最主要的問題。由于歷史的或現實的種種原因,不少新建居住區的綠化面積達不到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標準,比如,合理的居住區綠化用地約占居住區總面積的60%,綠化率的標準不能低于37%,而不少居住區卻達不到這樣的標準。
二、綠化設計中忽略“以人為本”
居住區的建設最主要的并不在于選用頂級的建材,最好的配套設備,最時尚的設計風格,而在于它能否給人們提供一個很方便的居住環境,能否給居民一個徹底放松,完全舒適的家,能否提供讓住戶感到舒暢的人性空間。
目前我國許多居住區內園林綠化在很多方面沒有做到“以人為本”。比如,有的樓盤用綠地做隔離帶,卻忽視了人們生活的方便,兩分鐘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幾分鐘;有的居住區綠化設計沒有把殘疾人的行為考慮進去,為殘疾人的出行帶來不便;有的居住區沒有為老人和幼兒開辟專用活動場地;有的居住區在景觀設計上較粗糙,沒能真正、準確地創造人們所需環境。園林綠化設計要做到“以人為本”,最重要的是設計者要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齡結構、職業、生活、工作習慣、生理要求的基礎上進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設計,這樣才能使小到每一個細節都尊重體貼人的活動行為,體現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三、軟質景觀與硬質景觀嚴重失衡
各類園林花卉植物是園林綠化中有生命的主要造園和造景要素,它們以其特有的色、香、姿、韻和多姿多彩的布置形式,不但改善了生態環境,裝點著人們的生活,而且提高了人們美化、彩化、香化環境的意識,推動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但取得最佳的環境效益和視覺效果,而且獲得不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事實上,許多園林綠化者或決策人員的園林植物造景意識不強。在少得十分可憐的可綠化空間里,不是以植物造景為主,卻硬是加上亭臺樓閣,假山疊石等無生命的景觀,使城市中本已嚴重失衡的軟質景觀和硬質景觀的比例更加嚴重失衡。他們沒有從保護環境、改善生態的角度對植物進行合理的配置和造景設計,沒有考慮城市綠色空間應具有的多樣化功能而是注重美觀和造價以求較高的取費標準,注重硬質景觀在圖紙上的豐富表現,以求迷惑市民和迎合房地產商的求快、求新、求超越的心態。片面追求硬質景觀的結果,使人們所期望的自然環境和寧靜愜意的社區氛圍不能得到充分體現。
四、選用樹種、花卉不當
居住區綠化要適地適樹,盡量選用有觀賞價值的鄉土樹種和花卉。不但可以降低綠化費用,而且還有利于管理養護。由于居住區內居住樓的數量、高低、方位、空間大小等不同而造成不同的局部環境,且造園植物又各有其特有的生長環境,因此植物的種植和藝術配置要依據植物的特性和特殊的生態環境來進行。居住區植物配置應注重喬、灌、草復層結構植物群落的建成,最大限度提高單位面積的綠量,發揮生態效益和功能,增加生態作用。居住區綠化在強調平面布局的同時,還要在垂直空間上注重喬灌木與地被植物及草的分層結構搭配,這樣既有利于植物的抗逆性。又達到了多樣化的生態效應,在總體布局中應與整個大范圍空間環境取得一致,形成以小見大的生態系統平衡特性。多采用藤本植物和各式花卉進行墻面、陽臺的綠化、彩化,并且充分利用花卉的各種造景形式來點綴,豐富居住區內空間景觀,營造舒適怡人、自然和諧的生活空間。
五、濫用園林雕塑小品
園林雕塑小品的使用在居住區內很普遍,在小區綠化中,如果合理地設置一些園林雕塑小品,往往能起到點綴和組織空間,烘托主題、意境的作用。但我們可以常常見到,一些居住區內濫用園林小品,或者排成一行似展覽會,沒有主次節奏或者與環境格調不一致,造成人們心理上的割裂感;或者粗制濫造,毫無觀賞價值的意境美。居住區內園林雕塑小品的選擇要從題材、質感、質量、姿態、擺放位置等方面推敲,尤其在園林雕塑小品的取意上要下功夫。
六、各園林要素與居住樓體風格及人文環境難以和諧統一
當前一些居住區綠化忽略了這一點,更有甚者,盲目遵循“什么時尚造什么,什么好看建什么”的原則,東湊西拼的各種園林綠化要素風格不一致,結果使環境反而顯得雜亂無章,不成體系,對居民的身心造成傷害。
當然,有正確的綠化方法和措施還不夠,要使已建好的居住區綠色環境得到長久的維持,穩定生態系統,還需要每一位居民的支持和參與。因此,提高居民的綠色環保意識,加強園林科學知識普及,成為居民區環境逐步得到改善的必要保障。
原有樹木的保存原有樹木經確定需要保存,在土建施工以前,應采取措施暫時圍起來,以避免由于踏實、焚燒造成損傷。為防止機械損傷樹干、樹皮,應用草袋保護。特別是行道樹,有時由于更換便道板或樹穴板,需要做墊層,石灰和水泥都會造成土壤堿化,危害樹木正常生長。因此在施工過程中應先將樹穴用土護起,做成一定高度的土丘,避免石灰侵入。如果墊層需要澆水養護,應及時將樹穴圍起,或將水導向別處,禁止向樹穴內澆含有石灰、水泥的水。
表土的采取和復原土壤是花草樹木生長的基礎,土壤中的土粒最好是構成團粒結構。適宜植物生長的團粒大小為1毫米至5毫米,小于0.01毫米的孔隙,根毛不能侵入。一般情況下,表土具有大量養料和有用的土壤團粒結構,而在改造地形時,往往剝去表土,這樣不能確保植物有良好的生長條件,因此應保存原有表土,在栽植時予以有效利用。在表土的采取及其復原過程中,為防止重型機械進入現場壓實土壤,避免團粒結構遭到破壞,最好使用倒退鏟車掘取表土,并按照一個方向進行,表土最好直接平鋪在預定栽植的場地,不要臨時堆放,防止地表固結。掘取、平鋪表土作業不能在雨后進行,施工時的地面狀況應該十分干燥,機械不得反復碾壓。為避免在復原的地面形成滯水層,平鋪時要很好地耕耘。
表土復原地的地基應耕起一定的厚度,以便和復原表土合為一體。采取深耕方法讓土地風吹日曬,從而達到復原地膨軟的目的,如果下層土質不好,應改良土壤,土壤改良深度以80厘米至100厘米為宜(含表層)。
綠化地的整理綠化地的整理不只是簡單的清掉垃圾、拔掉雜草,該作業的重要性在于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保證根部能夠充分伸長,維持活力,吸收養分和水分。因此在施工中不得使用重型機械碾壓地面。首先要確保根域層應有利于根系的伸長平衡。一般來說,草坪、地被根域層生存的最小厚度為15厘米,小灌木為30厘米,大灌木為45厘米,淺根性喬木為60厘米,深根性喬木為90厘米;而植物培育的最小厚度在生存最小厚度基礎上草坪地被、灌木各增加15厘米,淺根性喬木增加30厘米,深根性喬木增加60厘米。第二,確保適當的土壤硬度。土壤硬度適當可以保證根系充分伸長和維持良好的通氣性和透水性,避免土壤板結。第三,確保排水性和透水性。所以填方整地時要確保團粒結構良好,必要時可設置暗渠等排水設施。第四,確保適當的pH值。
為了保證花草樹木的良好生長,土壤pH值最好控制在5.5至7.0范圍內或根據所栽植物對酸堿度的喜好而做調整。第五,確保養分。適宜植物生長的最佳土壤要求礦物質含量高,含有一定的有機